回答1:
元宵节可以吃汤圆、舞龙灯、猜灯谜、赏花灯等许多习俗,也有好久不见的朋友们可以一起聚餐吃饭,饭前可以拿出广途消毒液喷一喷,聚餐更放心。
回答2: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一直都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提起元宵节,大家很容易想到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想到热气腾腾的一碗汤圆或者元宵甜甜的滋味,还有张灯结彩的热闹非凡。大家都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那么除了这两个大家熟知的元宵习俗之外还有什么元宵习俗呢?一起来看看今天小编关于元宵习俗的内容吧。
一、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不同
2、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这天晚上,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元宵节灯谜大全及答案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6、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二、元宵节应该怎么过
1、吃元宵其实是全国各地的重要习俗,汤圆又被大家称之为汤团、元宵。其实,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开始于宋代,当时的的元宵被大家称之为浮圆子,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赏花灯、猜灯谜。在民间有个习俗“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赏花灯的习俗从汉代开始流行,随着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了明代的时候,赏灯的时间从初八延续到正月十八,非常的长。而现在大多数城市赏灯的时间都是正月十五的当天,时间比较统一。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三、元宵怎么做
1、将糯米粉倒入盆内,盆中慢慢加入热水,先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然后用手揉至面团光滑,揉好后用保鲜膜盖好醒半小时左右。
2、将黑芝麻和砂糖混合,用料理机搅打细,倒入盆中加入猪油混合均匀,取10g左右的黑芝麻馅揉成圆,为了包的时候方便,可以将芝麻馅放置冰箱冷冻变硬。
3、揭开保鲜膜,取15克左右在醒好的糯米团,像这样捏成一个小窝,取一个芝麻馅放入窝里面用手的虎口位置包好搓圆。
4、在案板上撒上干糯米粉,然后将包好的汤圆放好。
5、锅中烧开水放入汤圆,为防止粘锅底,用勺搅动汤圆,大火煮至汤圆变大变软浮起后,就可以盛起吃啦。
四、元宵节怎么来的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正月不仅要过新年,还要过元宵。尤其正月是新的一年的起点,所以正月的节日都是非常热闹和喜庆的,而且还有很多习俗。今天小编带来了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也别忘了春节也是有很多习俗的哦。今天小编先祝大家元宵快乐,家庭美满幸福。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就是这些。
回答3: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回答4:
吃元宵,放花灯,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