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
中国留学生到法国开展勤工俭学的浪潮,始于1919年。在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作为主战场,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兵。由于年轻人都上了战场,接下来法国就面临着劳动力严重缺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从中国招募了一批工人。
从1916至1918年,约有14万中国工人远涉重洋来到法国。他们之中的一部分被安排到法国工厂里,从事劳动生产;另一部分被安排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装卸弹药给养、修筑铁路、公路、桥梁以及制造枪弹、救护伤员,掩埋尸体甚至扫雷等非战斗类工作。
中国华工为协约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法国方面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从那时候开始,法国就意识到,中国工人不但能帮助打仗,还能参与到战后的建设工作,只是需要让他们接受教育。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主动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勤工俭学岗位。
站在新世界的入口
在191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制度改革的新思潮在中国风起云涌,对年轻一代形成了思想冲撞。年轻一代希望走出国门,到欧美国家去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祖国。
借着中法双方的这种意愿,赴法勤工俭学的基础已经奠定。
在这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有一个不能抹掉的名字:李石曾。1902年,清朝重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赴法留学,成为中国留法学生第一人。
在巴黎,李石曾创办华法教育会,成立中国豆腐公司,在华工中实行“以工俭学”。
在国内,他在北京建立“留法俭学会”,在保定布里村创办“留法工艺学校”,在育德中学设立“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
20世纪初法国南部重要港口马赛,大部分勤工俭学生从这里踏上法兰西国土。
1916年,李石曾和蔡元培等成立了华法教育会,正式启动了勤工俭学的留学方式。李石曾与法国政界、文化界、经济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留学方式得到了法国方面的认可。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有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到法国进行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意义
“正辟留学途径,造福贫寒子弟”,这猛烈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文化教育的旧传统,打破了只有权贵官宦子弟能够出洋留学的惯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华工“以工兼学”,继以学生以“勤工”而“俭学”,留学生与工人不再是相互隔绝的两个群体。
1919年3月开启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只需要留学生自筹400块大洋”。这使得平民青年获得了绝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为是勤工俭学,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他们前往法国的路上,是乘坐线黑暗、环境潮湿、空气闷热的货船。他们到了法国,求学的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工作的工厂劳动强度很大。